佳博体育手机版官网-手机官网下载

佳博体育手机版官网-手机官网下载县市区新闻万载县社会

关注宜春万象

​边界小村的“圆梦曲”

来源:宜春日报 作者: 2024-09-27 11:02:03

开栏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当前,我市正高质量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推动主题教育和新闻宣传深入融合,本报即日起推出“走乡村·看振兴”调查研究主题采访报道,聚焦各地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思路新举措,感受全市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的新变化新成效,倾听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驻村干部、农村带头人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新期待新希望,敬请关注。

一条新修的旅游公路,从白水乡集镇蜿蜒至半山腰的槽岭村村部;一个红色与绿色相交织的产业,让昔日的省定贫困村摆脱贫困;一户过去贫困交加的穷苦人家,在脱贫与振兴的路上昂首挺胸,成为“脱贫之星”……

初秋时节,记者一行来到万载县白水乡与湖南省浏阳市小河乡交界的槽岭村,眼前的美景让人惊叹不已。

风景宜人的槽岭村。 (巫怡馨 摄)

村党支部书记林县南兴奋地说:“今天的槽岭村,不但是省级红色名村,而且是万载县名副其实的致富典型村。”

一条沥青路,“穷山沟”变身“绿富美”

修葺一新的沥青路,平坦舒适。沿途的村舍、稻田、青山、小溪流尽收眼底,一路缓行,让人感觉神清气爽。

槽岭村的变,始于这条沥青路。

槽岭村位于湘赣边界,地处偏远山区,是“十三五”省定深度贫困村。过去,村里连通外界的一条砂石路坑坑洼洼,陡峭狭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

“以前的路很不好走,碎石多,经常有村民摔跤,车辆进出也困难,村里计划修一条水泥路。”林县南说。

要致富,先修路。槽岭村要发展,修路是群众迫切的愿望,也是村子走出贫困的“生命线”。2008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槽岭村修建了水泥路,告别了砂石路的历史。

“当时修水泥路并不顺利,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村民不是很支持,舍不得牺牲一点自己的利益。”林县南说。

路不通,村民的思想也不通。小山村的闭塞,从通路到通思想,实现了质的飞跃。林县南告诉记者,2009年水泥路通车后,村民尝到了修路带来的甜头,对修路与致富这个“数学式”有了更多的求解。

2021年,一条全长3.5公里、耗资1100多万元的沥青路建成,村民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小小的槽岭村,与外界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据了解,修沥青路的时候,沿线的村民热情很高,纷纷让出自家的利益,投工投劳,积极得很。“村民自发签承诺书,承诺修路占用自家田地不要任何补偿。”林县南说。

现实摆在面前,水泥路建成以来,槽岭村与外界连接的通道瞬间提速提质,山里的土货开始“生金吐银”。好山好水孕育的乡村土特产摇身一变,成了市场的“香饽饽”。百合、油茶、瓜果以及猪、羊、牛等种、养业快速兴起,一年带动40多户家庭增收近100万元。

村子美了,游客来了,昔日寂寞的小山村,如今人来车往,变得热闹非凡。

一个“红”产业,成就边界“文旅新村”

一座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多平方米的红色研学大楼,主体工程已经竣工。作为槽岭村红色研学产业的配套工程,大楼的竣工,标志着槽岭村红色研学产业链条将更加牢固。

据介绍,2020年以来,该村红色研学承接人数达2万人次,今年前8个月,承接红色研学团体达7000人次。2020年到今年8月份,承接各级党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达110多场。

槽岭村有着独特的红色资源。万载县第一个党支部浏万边特别党支部就诞生在这里。随着沥青路的修通,该村抓住机遇,成立万载县槽岭红色文化发展中心,以村民和村集体入股的方式,建设了党支部文化馆、红史馆、脱贫攻坚馆以及烈士纪念碑、初心小道等红色景点,并采用公司化运营红色名村的模式,重点打造以红色研学为主体的“红”产业,带动绿色种植、养殖业发展。

随着研学规模越来越大,槽岭村的文旅气息越来越浓。有的村民积极行动,6名村民当起了红色讲解员,最多的月收入达2000元;有的村民做起了餐饮,全村8家农家乐,为研学团体提供餐饮服务,实现了自种经济作物的直接变现;有的村民利用自家闲置楼层开起民宿,目前,全村已有70多户人家开办了民宿,仅槽岭村民小组就有38家,全村民宿一次性可承接游客200余人。

“为了带动更多村民致富,我们采取村统筹、户承办的模式,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确保红色研学游的质量。”

红色研学带来的人流量越来越大,产业发展的短板也越来越明显。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内容;研学链条不长,缺少专业讲学场地;体验周期过短,经济效益受限……一个个问题成了红色研学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槽岭村不仅自身拥有独特的红色资源,其周边红色资源也十分丰富。村干部介绍,以槽岭村为起点,前往仙源乡红色旅游景区、铜鼓秋收起义纪念馆、萍乡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都仅一个半小时车程。

“研学大楼建成后,我们计划推动邻近红色资源的整合,打造以槽岭红色研学为中心的‘两天一夜’湘赣边红色研学精品线路,真正把槽岭村的红色研学产业做大做强。”市委组织部派驻槽岭村第一书记刘志学说。

一个典型户,擎起乡村振兴“标杆旗”

盘绕蜿蜒的山路,崎岖而上,汽车缓慢向山顶驶去。待到山顶,一栋宽敞明亮的两层自建楼房展现在眼前,这便是刘华平的新家。

在刘华平家的一面墙上,记者看到一幅幅张贴的奖状、证书。“白水乡致富之星”“万载县劳动模范”“宜春市脱贫示范户”“江西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今年53岁的刘华平,十年前生活一直贫困交加。2003年,学历不高的刘华平带着一家四口去南昌打工,靠着每天帮人养猪的微薄收入支撑着一家人的生活。“那时候,每天三块钱的报酬,一年收入才1000元左右,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刘华平说。这一干就是九年。2012年,刘华平的妻子干活时摔伤,落下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两个孩子年龄尚小,刘华平只好辞工,回到家乡,四处打工,艰难地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头脑活络、有过打工经历的刘华平想到通过创业来摆脱贫困。2014年,刘华平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立志摘掉这顶“贫困帽”。这一年,他利用在南昌打工时学到的养殖技术,试养了20多头猪,出栏后,收入三四万元。2015年,他种了一亩百合,次年收入2万余元,很快摘掉了“贫困帽”。

脱了贫的刘华平劲头更足。2016年,国家有了政策,经帮扶干部协调,刘华平获得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利用这笔贷款,他扩大了养殖规模。2017年养了70多头猪,获利近10万,成为村里的养殖大户。此外,他还养鸭、养兔、养鸡、养鹅、养蜜蜂,利用政府帮扶政策,发展了15亩果林。“果树今年已经挂果,行情好的话,收入肯定不错!”刘华平欣喜地说。

住有新楼房,日子暖洋洋。过去穷得叮当响,现在成为乡里、村里的致富能人。刘华平的“转身”,是槽岭村振兴路上的典型,更是千千万万脱贫户走向振兴的典型。

“槽岭村越来越好,我们创业也会有更多机会,日子肯定越过越好。”刘华平信心满满。

“幸福梦是乡村群众最朴素的愿望,槽岭村的变化,承载着伟大的中国梦。未来的槽岭,美好的梦想将变得更加令人向往。”白水乡党委书记袁帅清说。(李 澄 钟文轩 记者 辛冬妹)

责任编辑:袁芳

宜春新闻网版权和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宜春新闻网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宜春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宜春日报、赣西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本网独家使用,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许可,不得从本网转载使用,违者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